導語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首部作品。
一本關于成長、求學、教育、家庭、友誼的理想之書。
溫暖講述真實而勵志的成長故事,關于人生抉擇、自我突破和理想追尋。
既寫給自己,也寫給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寫給青年學子,討論科學、創新、教育的意義。
解答年輕人的成長困惑,給出實現人生理想的路徑參考。
內容提要
從河南小郭莊的淘氣少年到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養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長之路上從未停下腳步。
2008年,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的施一公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全職回母校清華大學發展生命學科,在海內外引起極大關注。2018年,他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全力創辦西湖大學。
他在56年的人生歷程中,總是做出讓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抉擇。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發揮理想的力量?實現人生理想的路徑又是什么?相信讀者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這是一本關于成長、求學、教育、家庭、友誼、理想之書,既寫給自己,也寫給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寫給青年學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媒體推薦
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膽有識、志懷高遠、行必有果的一公躍然紙上。做人當如施一公!
韓啟德中國科學院同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這本書可以說是西湖大學創校校長的自傳,我們能從書中讀到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我突圍》帶我們進入了一個真實的施一公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自我突圍,一個當代中國科學家的人生觀。
錢穎一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院長(2006-2018年)
相識一公十數年,亦兄亦友,愈久愈知,尤佩其堅韌。一公在我心中是一位奮進不息的理想主義者,這種理想主義體現在他的科研取向,也貫穿于他看待人生的視角。從他的成長經歷中,我們不僅可以從多個層面了解其人,更可以感知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和執著追求。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公校長的這本書既是一部成長史,也是一部思想史,成長的故事豐滿,思想的歷程精彩,堪稱一劑擺脫迷茫焦慮、實現自我驅動的良藥,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讀了,一定會在有意思和有意義中收獲滿滿。
劉彭芝中學特級教師,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聯合總校原校長、現名譽校長
西湖大學寄托了太多人對更好教育的理想,作為領頭人的施一公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但西湖大學畢竟剛剛出發不久,它的未來會是什么樣?或許我們可以從過去到現在的施一公身上找到一些答案,這本書就是一把鑰匙。
白巖松央視主持人、資深新聞評論員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與一公結識已久,他的經歷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創新探索做了生動的注腳。這本書的心路歷程,相信能夠鼓勵更多年輕人點亮心中燈塔,不斷突破自我,玉汝于成,在成長路上有所收獲。
張磊高瓴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作者簡介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生物學家,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土,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1989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1998—2008年歷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講席教授,2008一2018年全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曾任副校長。
目錄
01 家世故里
我是河南人
父親是我最崇拜的人
我眼中的爺爺
小時候過年
難以忘懷的童年食趣(一)
難以忘懷的童年食趣(二)
從《高考1977》說起
02 成長足跡
逞強愛冒險的我
我的第一桶金
出國留學(上):漫漫申請路
出國留學(下):異國初體驗
中餐館打工
03 生活百味
歸來吧,我的朋友們
今天3000米
我的時間分配
我想兒子
繪畫與陽春白雪
半百知天命
仰望星空
04 師友情誼
亦師亦友的楊振寧先生
吳瑞先生與華人精神
追憶查懋聲主席
饒毅其人其事
懷念王旻大哥
05 育人之思
我們為什么上大學
“起跑線”重要嗎?
試答錢學森之問
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
鼓勵學生“唱反調”
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
人才培養呼喚良好的制度環境
人才培養需要實事求是
如何提高英文科研論文寫作能力
如何提高專業英文閱讀能力
06 科教心得
中美兩國科學之我見
世界一流大學與中國全面崛起
教育改革的支點:高校自主權
引進高層次人才時不我待
論中國核心競爭力:人才
再論中國核心競爭力:人才與環境
07 清華與我
我的清華,我的夢
我與清華生物系
回國這三年
厚積薄發,劍指國際
新清華學堂:我的藝術天堂
從清華感恩前行
08 西湖逐夢
大時代的大責任
夢想開始的地方
西湖已至,未來可期
來,我們一起去探路
人生選擇從未后悔
后記
但求真實
前言
我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者。
從小如此。年幼的我雖然不知道自己將來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但總是對未來充滿無限遐想。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那一年,我上小學三年級,第一次聽說了諾貝爾獎,雖然并不清楚它是什么,但知道這個獎很厲害,鮮有中國人能獲得。1979年小學畢業考試,數學、語文、常識三門,我以280分的總成績名列駐馬店全鎮第一名。在懵懵懂懂中,我憧憬著未來……
初中亦如此。我就讀于河南省實驗中學初中部,由于生性貪玩,前兩年的學習成績勉強維持在班級前十名。直到初三的一次早讀課,我和同桌交頭接耳,挨了班主任老師狠狠一巴掌,受到當眾呵斥,羞愧難當的我從此開始認真聽講,沒想到學習態度的轉變使成績突飛猛進,期末居然考了年級第一名。青春期的自信心爆棚,極大地激起我的求知欲望,也更加燃起了我對朦朧理想的期盼……
高中更是這樣。憑著一股初生牛犢的沖勁兒,我在奮斗中一步步前進。1984年秋季的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我獲得了河南省第一名。高三畢業時,同班黨劍同學給我留言“希望我能成為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少年時的同窗”,這句話足足讓我激動了三天!說心里話,我并不是為了諾獎學習,也不是朝著諾獎努力,而是來自同窗的信任和期許給了我極大的動力和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深入我的骨髓。我的理想似乎變得有跡可循……
大學于我,是釋放理想主義情懷的天堂。在這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紀,我覺得自己永遠有使不完的勁兒,胸中頗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壯志。但就在大三開學后不久,父親因一場車禍意外離世,從小到大的精神支柱陡然崩塌,對我的打擊可想而知。突然之間,我第一次對人世間的好壞善惡有了切身的認知,也在痛苦煎熬中體會到生命的脆弱。
1989年,我提前一年從清華本科畢業。初入社會的種種不易,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目標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實現,這對一向好強的我打擊不小。原本毫無拘束、天馬行空的理想主義受挫了,我逐漸意識到,理想主義者需要經受現實的淬煉,在骨感的現實中找到一條實現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奮斗下去,所以我把自己定義為“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任憑風吹雨打,不墜青云之志!
1990年4月,我遠渡重洋,到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剛到巴爾的摩的兩年,我在當地一家中餐館努力打工,成為我體驗人生的一段難忘經歷。面對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一顆彷徨躁動的心貫穿我整個讀博期間:真的要走學術道路嗎?確定要在生物物理領域走下去嗎?那時候電子郵件剛剛興起,我考慮過轉專業學習計算機;面對中美貿易的快速發展和廣闊前景,我動過創辦貿易公司的念頭;1995年4月博士畢業之后,出于好奇,我甚至去華盛頓郊區的大都會人壽公司(MetLife)面試了駐華首席代表的職位,并獲得了錄用函……經歷一番周折,1995年10月,我終于下定決心,正式尋求博士后訓練,走學術之路!
1996—1997年,在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所做博士后的兩年,我朝著既定科研目標全力拼搏。1997年4月,我很順利也很意外地拿到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教職。很順利,是因為在申請和面試過程中,我對自己的表現十分滿意。很意外,是因為那時我一直以為自己不可能在美國學術界找到工作:1993年和1995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兩次公開站出來,強力抨擊一些人對中國的污蔑,維護祖國的利益,因此兩次被調查,我一度以為自己上了美國政府部門的黑名單。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十年,我的學術之路順風順水,2001年成為分子生物學系創建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07年晉升終身講席教授。作為一名在人類基礎研究前沿探索和引領的科學家,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蒸蒸日上的學術地位,優渥豐厚的物質待遇,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在幾乎所有不了解我的旁觀者眼里,我已經完美實現了“美國夢”。
但內心深處,我卻始終有一絲惘然若失之感:在美國求學工作這么多年,我深深地懷念父親,總會想起兒時父親與鄰里鄉親相處的點滴,他的教誨常?M繞在我的腦海;我也十分想念故鄉的一切,尤其牽掛對我寄予厚望的父老鄉親。每次回國,看到祖國和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內心都會感慨萬千……回到祖國,助力國家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這顆種子早已在我的心里生根發芽。
2008年,伴隨著北京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個夢幻般的主題,我全職回到母校清華。畢業后近20年的海外積淀,似乎完全是為了游子歸來后實現壯志雄心……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我把自己的科研重心轉移到了極具挑戰性的生物大分子機器和膜蛋白結構解析,和同事們在校內規劃大生命學科格局,創建科研服務平臺,全力引進海外人才,實行人事制度改革,培養拔尖創新的學生。在校外為國家科技教育改革建言獻策,起草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聯手北大創建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建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并將其升級為北京高精尖結構生物學創新中心,倡導大幅提高博士生待遇……每一天,都是工作16個小時以上的浪漫日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此后,受清華成功實踐的鼓舞,我很期望把大生命學科建設中探索出來的經驗放到一個全新的平臺上進行推廣,把它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區、試驗田,為國家科技創新和拔尖人才的培養蹚出一條新路來。于是從2015年起,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立足杭州,共同創建一所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
2018年2月14日,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準設立!作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由社會力量創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肩負著幾代人的期望,正式揚帆起航!
西湖大學這樣一個從2011年就開始醞釀的夢想,一步步從藍圖變為現實,絲毫沒有偏離當初的航向。展望一下吧,十年、二十年之后,世界上最原創的一批重大理論突破來自西湖大學,影響人類未來的最關鍵的一批核心技術來自西湖大學,為藍色星球擔當最優秀的一批科學探索者聚集在西湖大學,共同謀劃人類文明的未來,一起商討應對世界面臨的重大挑戰……
這幾年,我經常輾轉奔波于杭州和北京之間,除了學校管理、捐贈募集,還要做科研、帶學生,也盡心竭力地推動國家基礎科學研究、扶持青年人才成長,參與并見證了以科學探索獎、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為代表的一批資助計劃落地實施……這其中,我經歷過始料未及的困難,感受過前所未有的焦慮,同時收獲了用言語難以描述的驚喜、激動和無與倫比的滿足!
理想,是宇宙間最美好、最可貴、最閃耀的存在,是讓生命實現價值、得以慰藉、永遠賦予無窮力量的追求。宇宙已經存在了138億年,而人類文明僅僅存在了幾千年。我在這個世界里最多不過百年經歷,但我身體里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宇宙中的恒星,都經歷過千億攝氏度、萬億大氣壓的鍛煉。如果原子能說話,它一定會告訴我它無比神奇的歷程。
人生忽而半百,不知老之將至。對于在漫漫宇宙長河中轉瞬即逝的我,唯有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最大限度、最極致地感受生命的精彩,才能無愧于組成我身體的每一個原子,才能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謹以此書致敬理想,讓我們一起向著理想義無反顧地前進!
2022年盛夏于西湖大學云谷校區
后記
早在十年前,我就想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集。至于主要動力,一是用這種方式讓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了解一個真實、全面的施一公,尤其是那些與我素未謀面的朋友;二是日子過得越久,我就越喜歡回首往事,如果能有一本書成為自己退休以后愿意花時間品味和回憶的源泉,也是一種幸福。
我平時的工作實在繁忙,只能等到春節前后相對輕松一點兒的時候才有空整理文稿。但相對于撰寫科研論文和處理學校事務,整理和準備書稿又屬于“不務正業”,所以即便在春節期間,時間安排的優先級也不得不向“正業”讓步,就這樣年復一年地拖了下來。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居家隔離的我終于勻出一些時間,下決心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
我系統地找出百余篇各類文章,用心篩選、認真整理,由于這些文章所描述的事情跨越了半個世紀,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鮮明的年代背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往往時過境遷,用現在的眼光看,文章中的一些描述與評論容易引發誤解和爭議,編輯和同事都提醒我修改。但我總覺得,文章的描述應該反映當時的狀況,年輕時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行為也沒必要刻意去掩飾,因為真實才是一本書的價值所在,也只有真情實感才會激發我下筆的靈感。
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小時候調皮搗蛋,長大了桀驁不馴,有私心雜念,有世俗煩惱,既愛面子,也有小心眼兒。通過多年的努力奮斗,事業上雖然有點起色,但內心深處,我不僅覺得自己是個普通人,也很懼怕被人拔高,甚至被人崇拜,因為這樣帶來的心理負擔實在太大了,我承受不起。每次我應邀舉辦講座之時,尤其是面對激動的學生,我一定會提醒大家,我的講座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很可能充滿謬誤,希望同學們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
認認真真出版一本書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我特別感謝中信漫游者團隊的李穆女士,編輯韓笑、劉子英和鄢林敢,還有西湖大學同事俞熙娜協助策劃,任思怡協助編校;感謝韓啟德、楊振寧、錢穎一、潘建偉、劉彭芝、白巖松、張磊等幾位師友對本書的支持與推薦;感謝大象出版社的助力。這本書的順利出版,離不開團隊的努力、師友的支持和家人的關心,我對此深深感激。
這本書里特別寫到了我的父親,希望他能感受到兒子36年來一直刻骨銘心的思念,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感謝年事已高卻依然時時牽掛著我的母親。特別感謝我的妻子仁濱,過去31年的比翼陪伴讓我的生命始終盎然,使我在事業和理想之路上能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如果沒有她這么多年的理解、支持和付出,我一定無法取得今日事業的成績。
這本書的所有版稅將直接捐贈給西湖教育基金會,用于支持西湖大學的創建。在這個意義上,你購買本書的同時,也就是在支持西湖大學的建設,支持國家科技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的你,才成就了今天的西湖大學。
2023年2月14日于西湖大學云棲校區